主办单位:中共南通市海门区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苏ICP备05086090号 苏公网安备 32068402000000号 地址:南通市海门区北京中路600号 邮编:226100 电话:0513-82202232 技术支持:江苏连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您是第 位访问者
|
我市“三大举措”贯彻落实推进创业创新便利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 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 | ||||
| ||||
| ||||
5月23日下午,省审改办召开了全省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推进创业创新便利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。会后,我市迅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,根据省编办(审改办)俞军主任的工作要求和南通市编办陆国强主任会上的交流发言,结合我市“放管服”工作实际,推出“三大举措”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。 一是推进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,在加快实现全市政务服务“一张网”上下更大功夫。打造全市政务服务“一张网”。全面整合现有的各部门独立运行的网上审批系统,建设一站式内部审批平台,项目建设报批涉及的从立项到施工许可证等全部审批手续的审核,全部通过该平台进行内部流转,各类审批事项外网受理、内网审核、内部流转、外网办结,实现高效的审批流转。按照全省统一的政务服务“一张网”的建设要求,构建集行政审批、便民服务、互动交流、效能监察等功能为一体的,市、区镇、村(社区)三级联动、资源共享、部门协同、一网办理的网上办事平台,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、更快捷。编制公布“四张清单”。编制公布标准化行政权力清单、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、“不见面”和“见一次面”事项清单。按照全省“三级四同”标准化权力清单,推动全市各部门和单位完成行政权力事项的认领确认,并汇总形成《海门市行政权力事项清单》。督促各部门根据全市政务服务事项调查摸底工作布置会精神,填写好依申请行政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两张调查表,并将各部门政务服务事项进行汇总,编制《海门市政务服务事项清单》。着重对各部门报送的“不见面”和“见一次面”的政务服务事项进行严格审核把关。经过征求市法制办合法性审查后,6月15日前提交政府常务会议审议,最终形成《海门市“不见面”政务服务事项清单(第一批)》和《海门市“见一次面”政务服务事项清单(第一批)》。完善网上服务支撑体系。健全服务标准体系,加快建立覆盖线上线下、具有普适性的服务标准。有效推进政务服务移动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等移动办事平台的建设,对接统一的政务服务网,在手机客户端上提供预约排号、上传资料、缴费缴税等功能,集成办理注册登记、项目报批、便民服务等各类事项,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的便利化。统一打造政务服务事项办件信息库、电子证照库、网上身份认证系统和公共支付平台。进一步梳理数据共享目录,健全技术支撑体系。 二是突出提速增效,在减权放权、优化流程上下更大功夫。全面推进“不见面审批”,以“网上办、集中批、联合审、区域评、代办制、不见面”为主要载体,研究出台《海门市推进不见面审批改革的实施方案》,推动审批标准化、扁平化、便利化。巩固提升集中审批改革成果。在市场准入和项目建设窗口建立全业务操作制度,实现一窗式办结。市场准入领域,推行更大范围的“多证合一、证照联办”,确保企业注册开业不超过3个工作日。投资建设领域,完善代办员制度,确保无缝式参与;全面梳理事项,确保最精简报批;完善代办预审、开展并联审批“一表式目录清单、多评合一、多图联审”、实行快办快建,保障项目最高效落地;努力实现7个工作日内完成审图,40个工作日内完成评估,50个工作日内取得施工许可证。不动产权证办理领域,继续简化环节、优化流程, 5个工作日内拿到登记证书。持续治理涉审中介服务。扎实开展“减证便民”专项行动,进一步清理规范涉及审批的各类认证、评估、审图、代理、检查、检测等中介服务,大幅降低涉审中介服务收费。继续扩大中介“网上超市”入驻范围,加强对中介执业行为动态监管,彻底打破行业壁垒和部门垄断。全力推进开发园区审批改革。进一步扩大省级以上开发园区管理权限、简化审批环节、优化政务服务环境,实现“园内事园内结”。探索构建“一枚印章管审批”、“一支队伍管执法”的开发区园区治理体系。全面推行投资建设项目“全程代办”制度,2017年6月底前,全市区镇都要组建专业化帮办代办队伍,当好服务企业的“店小二”。 三是注重综合施策,在提高事中事后监管的有效性上下更大功夫。继续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。围绕“一个领域一支队伍管执法”改革目标,做好职能整合、机构归并、人员调整、业务融合等工作,建立健全综合执法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,不断创新执法监管方式。全面推进“双随机”抽查机制。在编制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基础上,健全“一表两清单、两库一平台”,2017年底前随机抽查事项实现全覆盖。合理确定随机抽查比例和频次,对同一对象的多个检查事项原则上一次性完成,对同一市场主体的抽查原则上一年不超过2次。对投诉举报多、安全隐患大、列入经营异常名录、有失信行为、有严重违法违规记录的市场主体,要适当增加抽查频次。探索开展跨部门联合抽查、联合监管机制,综合采取奖励举报、专项督查、事后稽查等方式,进一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。建立健全信用监管制度体系。推动各相关部门进一步明确职责,强化信用信息归集、共享,健全信用监管体系。强化信用监管的基础性作用,加快构建以信用管理为核心的市场监管机制。健全覆盖全市的公共信用信息系统、市场监管信息平台,加大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力度,实现信用信息与行政许可、行政处罚和监管信息互联互通、有效衔接,实现“一个平台管信用”。建立跨区域的联合惩戒和经营异常名录、失信黑名单等制度,逐步健全覆盖全社会各行业的守信奖励、失信惩戒监管机制,使“守信者一路绿灯、失信者处处受限”。 |